隆冬时节,笔者走进中国航空城阎良,只见关山镇东丁村乡间公路整洁干净,农家小院错落有致,路旁洁白的墙上各种公益宣传让人流连,古老的相枣遗址公园静谧深邃,村委会合作社忙碌的群众昭示着蓬勃发展的产业,一帧帧美丽画卷铺展而来……
据了解,阎良是中国最早的法治之乡,从黄帝铸鼎安天下,到商鞅变法图强秦,自古以来就传承着改革创新、标准一统的精神。而今天的阎良,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唯一、亚洲最大的集飞机研究设计、生产制造、试飞鉴定、教育培训、旅游体验、交流会展六位一体的航空产业基地,被誉为“中国航空城”,飞豹、运20等30多种军民用飞机从阎良起飞。
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。在航空城244平方公里这块热土上,阎良秉承着革故鼎新的历史文化精神,在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征程中开拓创新、追求卓越。把标准化工作理念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,用标准化体系领航基层党组织建设,正是该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创新之举。该区把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作为全区党建工作的重要牵引,按照“‘一三四’对标提升、‘党建+’全面过硬”的思路,稳步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工作。
立 标
一个体系为基层党组织建设“领航”
不依规矩不成方圆。只有让基层党组织的职能更清、责任更细、操作更规范,党员带动群众致富的操作性就更强,劲头就会更高。阎良区对标要求,结合实际修订了标准体系,用样板为标准化建设“导航”。
针对村级党组织工作程序不规范、目标不明确等问题,阎良区依据省、市《村级党组织建设标准化建设办法》,编印了《阎良区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规范体系》和各领域党组织《标准化规范化指导手册》《“三公开”指导手册》等配套丛书,并经质监部门权威认证,形成“1+N”标准体系,让党务干部干有标准、评有依据、检有标尺,推动村级组织建设从定性变为定量、从零散变为系统、从软约束变为硬指标。
“我们按照‘因地制宜、突出特色、分类指导、整体提升’的工作思路,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,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,对全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量化细化,从内容、程序、方法、步骤、考核、评比等各个方面进行考量,确保《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规范体系》既严谨规范又务实管用,让党务干部在具体工作中有章可循、有据可依,一看就懂,简便易行。”阎良区委组织部阎飞表示。
针对村级党组织抓工作存在的“制定文件上下一般粗”等不精不细问题,围绕“三会一课”“固定党日”等七大版块,通过161个文书表格模板、档案资料“10类34项”整理标准,以及“四议两公开”工作流程的“八单两公示”细化操作办法,让基层执行有规范、操作有样板。
区委高度重视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,把此项工作作为“书记工程”,对标“1+N”体系,制定示范引领、软硬双提、全面达标的“三步走”作战图,年内率先打造井家村、断垣村2个精品村,谭家、苏赵等10个示范村,力争3年内全区所有村级党组织全部达标。
破 题
三个突破为基层党组织发展解除“瓶颈”
过去,有的两委会班子各唱各的调,形不成工作合力;有的党务、村务、财务公开不及时、不详细;有的“三会一课”制度长期不落实,有的党员不按规定缴纳党费,有的支部书记想干不会干,空有一腔热血等等,这些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客观存在。
如何让标准化建设更务实、更管用、更有效,是阎良区开展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初衷。该区坚持问题导向,以破解难题为出发点,以标准化促进规范化,以标准化促制度化,进一步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思想、组织、作风、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,推动基层加快发展。
针对个别村班子不过硬的问题,推行镇街和村干部挂牌上岗、岗位去向公示制度,建立11项91条村干部负面言行清单,教育引导村干部严规守纪、在岗作为。坚持优中选,全区73个村全部实现“村干部中至少有 1名致富能手”。坚持精心育,通过1村1名大学生、现任村干部“一对一”传帮带等,培养政治坚定、年轻、有学历的村干部后备人才129人。采取“体验式”观摩和“擂台式”演练等方式,为全区721名村干部加油补钙、提能充电。在阎良区武屯镇党校,已先后举办两期一年学制的学员班,培训村级后备干部48名、青年干部56名。
阎良区关山镇东丁村相枣产业基础较好,在党支部引领下,该村成立了相枣专业合作社,把千年相枣林和乡村旅游相结合,让党建工作和集体经济发展相融合,使村经济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,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也进一步彰显。针对集体经济弱、干事少家底的问题,该区探索“党支部+合作社(公司)+群众”工作模式,深化“三变”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进一步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,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。在阎良区,全区已有59个行政村开展产改工作,占比达80.8%。
突出阵地建设、村干部工资、党建活动开展等重点,通过财政投、党费补、项目给、社会筹等方式,大力支持村级组织标准化建设。近两年来,阎良区共投入500余万用于规范提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,专项投入245万元打造党务、村务、财务“三公开”信息平台。在全市率先为村“两委”成员、村监会主任全部按标准落实财政补贴,为村干部安心工作吃了“定心丸”。
特 色
三务公开让基层党组织工作更加“规范”
“你看,群众只要用手机把这个二维码一扫,马上就能打开界面,村里的大小事情,财务开支等情况可以说是一目了然。”据阎良区武屯镇老寨村党支部书记牛玉友介绍,过去因为村务、财务等事项公开不及时不透明,群众怀疑这怀疑那,经常找干部麻烦,也造成干群关系紧张,现在群众啥都知道了,咱自己也清白了,工作也好开展了。
试点开展党务、村务、财务“三公开”是按照省委常委、市委书记王永康的指示,市委组织部交给阎良区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。阎良区创新构建了以“手机屏、触摸屏、电视屏+公开栏”为主的“三屏一栏”公开体系,在农村形成“百千万”(近百个触摸屏、数千户IPTV、上万个手机APP)网格化平台。细化19大类109项公开内容,进行全景式、数字化、即时性公开,特别是通过手机APP,让外出务工人员随时随地了解村里情况,清了集体“家底”,亮了干部“箱底”,明了群众“心底”。
“真是太方便了,我现在办事前只需要手指一点打开手机APP,想找什么政策就找什么政策,真是方便了群众。”关山镇谭家村村民焦建旺说。在学习借鉴浙江余姚“三公开”的基础上,阎良区创新开通了脱贫攻坚、政策宣传、警务直通车等板块,把“1+5+X”民情地图、合疗报销、户籍办理等“群众最需要”的事项融入“三公开”平台,让数据“多跑路”,让村民得方便。在今年上半年群众满意度测评中,阎良区排名全市第一。
在方便群众同时,“三公开”信息平台还成了指引干部工作的“活地图”。 今年5月,河南的一个商户到阎良区关山镇收购甜瓜,关山镇代家村包村干部王林奎打开手机三公开的APP,通过展示该村基本情况、党建工作、种植面积、具体方位和交通信息等内容,直接就把客商引到田间地头,服务了客商,实惠了群众。在“三变”改革、脱贫攻坚、土地流转等工作中,各级干部经常打开手机APP,轻松一点就能清楚地知道群众基本情况,基本需求,并把工作情况、工作措施等及时公开,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“一公里”。目前,全区已有59个行政村产改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,村党支部引领发展的核心作用明显增强。
重 点
三个抓手让基层党组织工作提速“晋档”
党员是党的一切活动的主体,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实践中居于自主、积极、主动的地位。阎良区把组织生活标准化建设作为引导教育党员思想、铸炼作风的重要抓手,按照贴近思想、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适应时代等要求,在扩大党员参与面、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,通过富有生气、生动活泼、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,调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不断激发党员主人翁精神,激发党员在追赶超越中发挥作用,持续锻造作风过硬的铁军队伍。
出台《阎良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标准》,制定“一厅八室一广场”(便民服务大厅,党员活动室、党支部办公室、村委会办公室、村监会办公室、档案室、图书室、警务室、司法调解室,室外文体活动广场)的布设标准,并采取“五统一”(统一模板、统一外饰、统一标识、统一制度、统一安装)的方式,对标整改提升。目前,全区73个村组织活动场所全部达到室内不少于100平米、室外不少于200平米、布设规范、干净整洁的标准,全部配备43寸以上液晶电视。同时,突出村情民情,打造谭家村山东移民文化展示馆、断垣村红色书屋、任张村党性体验室等阵地,做到党建工作有标准、乡村元素有特色。
固定每月20日为党员活动日,不折不扣执行“五个一”标准,推行“机关+农村”“涉农事业单位+农村”的“双+”联合党日形式,坚持支部书记“三点评”(点评党务工作、点评事业发展、点评热点问题),聚焦“四个围绕”(围绕转变作风提高效能,围绕脱贫攻坚解忧帮困,围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,围绕保护生态美化环境),开展为民服务实践活动。创新“红色书包”“板凳课堂”等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,推动十九大精神在农村落细落小、深入人心。
把农村党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,通过“党员活动日”为民服务实践活动、党员“亮身份、认岗位、比奉献”等载体,广大农村党员自觉投入“烟头革命”“厕所革命”、铁腕治霾、环境卫生整治等重点工作,服务身边群众,彰显先锋形象。井家、界坊等6个村率先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,全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新兴街道新牛村76岁老党员黄建华,一年多来每天坚持义务清扫村里的道路,在群众心中树立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。
党员冬枣种植大户杨学红出资16.73万元,为12户贫困群众发放钢架大棚,吸收11户贫困群众进入秦宝专业合作社,带领贫困群众共同致富;在全区范围内开展“讲美丽党员好故事”活动,培树优秀书记榜样李西建、产业致富能人王思妮、扶贫帮困典型杨建华等41名榜样人物,通过“走上台”现场讲、编册子对照学、“微信推”亮行动等,在全区营造了学典型、争先进的“旗帜”效应……该区把唤醒党员意识、发挥党员作用与提升“两力两率”相结合,全面推广“共产党员户+党员先锋岗、党群共富点、志愿服务队、综治中心户、文明示范户”“5+”创评,悬挂“共产党员户”标牌3763户,组织无职党员认领村容环境、卫生整治、平安巡查、绿化养护等岗位3700余个,培育种养能手型“党员示范户”17户,让农村党员亮身份、作承诺、有作为、受监督。
“我们村以弘扬延安精神为主题的红色书屋建起来后,党员没事的时候经常过来看书,有的还带着孙子一块过来。”据阎良区凤凰路街道断桓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李西建介绍,在党员的带领下,普通老百姓也经常到书屋看书、借书,学习文化,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彰显,红色基因传承下的村风民风焕发出时代的光彩。
引 领
“党建+”让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“凸显”
树立“党建+”理念,以新思路、新机制、新手段谋划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,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、日常工作有机融合,阎良区在基层实践中,把标准化党建融入到服务群众的各个领域之中,融入到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,持续健全和完善“党建+”模式,用党建引领发展、引领基层治理的新变化、彰显村级组织标准化建设的新成效,使“党建+”加出特色、加出实效、加出生命力。
通过村党支部、产业链党支部“双核”驱动,推行“支部+农业园区(非公企业、远程教育)+贫困户”帮带模式,50家非公企业投入帮扶资金60余万元,张小平、王思妮、杨学红、王结实等一批党员致富能手,带动127户贫困群众发展设施农业,共同走上致富路,党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。
“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提升了我们村的硬件水平,也给我们工作提出了要求,我作为党支部书记,就要抓住这个机遇,发挥好党员的带头作用,带领大家脱贫致富。”阎良区丰宣果蔬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王思妮说道。
依托“三务公开”平台,对村民关心关注的事项进行示前预告、示中监督和示后评议,有效化解了因村级工作不透明引发的各类矛盾,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。通过党员“综治中心户”“邻里和谐示范户”带动作用,提升社会治理水平。2017年,全区社会治安公众满意度排名全市第一。
把“十星级文明户”“五好”文明家庭创建等纳入农村共产党员户,通过“支部作堡垒、党员带群众”,形成了谭家村山东移民文化传承、昌平村村规民约“三字经”、苏赵村“孝老敬亲”文化等文明创建特色品牌。创成农兴村、康村村2个全国文明村。
在阎良区振兴街道昌平村,老年餐厅办得红红火火,他们根据村上年轻人外出务工多的实际,让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,每天都到村委会来就餐。“我们村除了老年餐厅,还建有老年公寓,在标准化建设中,我们主要突出孝道文化……”阎良区振兴街道昌平村党支部书记吴敏强表示。
寄语
阎良区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强基固本的工程。按照省委组织部的要求,我们将利用3年时间,每年一批,分3批完成,使阎良区村级党组织都能达到规范化的标准。到那个时候,一个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美丽阎良一定会变为现实。 ——阎良区委书记、区长王育选